登录,欢迎光临! 登录账号 注册新账号
当前位置:首页 楼市房产 别哄年轻人靠“借钱”度过一生
别哄年轻人靠“借钱”度过一生
来源:腾讯新闻 作者:腾讯网 发布时间:2021-3-22 10:7 浏览:0

这几天的新闻连起来看,相当魔幻现实。

先是江西出了一个“彩礼贷”,后是云南弄出来个“墓地贷”;再打开刚出炉的热搜,飘在第一位的是“花呗借呗不得向大学生放款。”

舆论走向泾渭分明,彩礼贷墓地贷骂声一片,整治校园贷纷纷叫好,“彩礼贷”的责任人目前已被停职。

“贷”字宛如洪水猛兽,别管前缀是什么,人们一看见“贷”就心生警惕,几乎已经成了一种生理反射。

尤其是当婚姻、死亡这样严肃的人生议题,直接与“贷款”绑定出现,结不起、死不起、赚不到的各种焦虑聚合在一起,冲击力是惊人的。

“为什么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只能靠贷款才能度过?”这种普遍而无奈的现实,导致“彩礼贷”“墓地贷”看起来就是在穷人的伤口上撒盐。

在谈贷色变的当下,人们恐惧的到底是贷款本身,还是“不得不贷”的处境?

01

从二胎到墓地,被贷款包围的一生

有意思的是,云南墓地贷相关人员在接受红星采访的时候提到,目前还没有几个人来咨询这项贷款方案,倒是各界媒体蜂拥而至。

在吸引到“目标客户”之前,它先触怒了所有人。

而推出彩礼贷的江西九江银行,深夜发布的道歉声明中,重点提到了“坚决抵制旧风陋习”。

贷款本身不值得如此声势浩大的质疑、愤怒,引爆舆论的恰恰是把痛点当成热点来蹭的宣传。

“彩礼贷”伤人的不是“贷”,是江西声名在外的天价彩礼;同样的,“墓地贷”的悲情之处,也在于背后的“死不起”。

根据红星新闻的采访报道,推出墓地贷的陵园目前提供单墓合墓两种,单墓面积1平方米,9990元;合墓约有2平方米,价格从2万到8万不等。

活人苦房价久矣,但房价也不敢跟墓价比。

就好像有两只看不见的大手,一只创造了死不起的墓地,一只用“我来帮你死得起”的方式再赚一笔。

赢两次,赢几代人。

贷贷相传的创意策划,墓地贷并不是第一个,之前曾有银行推出过“接力贷”,延长房贷的还贷年龄,这一代还不动了让下一代接着还。

二胎风头正劲的时候,知道你们想生又生不起,“二胎贷”顺势而出,一张照片一份出生证明,就能拿到最高20万元的贷款;

小夫妻俩婚宴又想要体面又囊中羞涩,银行与指定婚庆公司立刻展开“婚庆贷”合作;

本质上,这些贷款都是消费贷,只是在宣传包装上耍了一点花活,看起来慈眉善目,想你所想,痛你所痛。

可这却恰恰证明,那两只大手并不是对普通人的困境一无所知。

相反,正是因为了如指掌,才能如此精准地在人生痛点上搞噱头、做文章。

普通人的困境也好,欲望也好,都在那两只手之间来回倒腾。这或许才是网友愤怒的根源。

作为一种产品,贷款自然会有各种不同的类型、不同的包装,来对应不同的客户。

比如按照职业划分目标客户的,市面上就有记者e贷、园丁贷等等,去年因为疫情,还有许多银行都推出过“医护贷”“抗疫勇士贷”。

为某种职业的人群提供一定条件下的优惠、方便,是银行的商业行为,这没什么可指摘的。

除非条件本身越过了人们约定俗成的某种底线。

曾有银行推出过这样一款贷款产品,为“公职单位”人员提供专属优惠政策,还在海报中直接把不同职级转化为不同的额度,小科员额度20万元,副县及以上则能拿到50万元的额度。

站在理性角度,大家都知道,收入、生活稳定的公职人员,的确就是银行的优质客户。

江西“彩礼贷”的海报上,也直接写着“情侣一方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”的申请条件。

但当“公职”与个人消费和信用混为一谈,当职级在贷款海报上等级森严地“变现”,公与私的界限被混淆,难免会让人产生变相特权的感觉。

“职业无贵贱”的脆弱幻想,一张贷款海报就能轻松摧毁;

而那些普遍存在又无可奈何的人生重压,也在贷款产品自以为精准的包装宣传下无所遁形。

02被房贷消解的“借贷恐惧”,又回来了吗轻易把普通人的痛点当热点蹭的相关宣传人员,可能还忽略了一个事实:

“贷款”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,仍然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。

听腻了对消费的过分鼓吹,看多了民间借贷的事故频出,让人们对“贷”慎而又慎。

这种情况下,拿“贷来稳稳的幸福”抖机灵,实在讨不到好。

古时候的“印子钱”,即高利贷。

我刚毕业离家工作的时候,父母就曾经千叮咛万嘱咐,让我不要办借贷、不要用信用卡,没钱了就直接跟家里说。

对他们来说,很难分清什么是合理借贷,什么是灰色、违法借贷,只能一刀切,把所有贷款行为当成洪水猛兽。

父母那一辈人的“过度警惕”,其实不难理解,担心孩子借钱去过度消费,更担心借贷后还不上钱被威胁、被伤害。

一方面,“无债一身轻”的传统生活观念是主流,“借贷”则往往意味着穷途末路。就连如今司空见惯的房贷、车贷,在中国普及的历史也并不长。

另一方面,现实里、新闻里见过太多“高利贷伤人”“还不起卡债自尽”的悲剧,“贷款”的形象在人们心中越来越负面。

正常使用合法合规的信用卡、分期或其他借贷消费,当然不必如临大敌,可当各种因灰色借贷而造成的悲剧层出不穷,人们只能对“贷”越来越恐惧。

2018年,一名19岁的贵州女生被诱骗欠下18项贷款、共计20多万元后离家出走,其母不堪催债压力自杀身亡;

同年1月还有一名25岁的理工科硕士,在旅社自缢身亡后,家人在他手机里发现了13个网贷APP,还欠着5万多元钱;

2019年,冯先生21岁的女儿跳楼自杀,他整理遗物才发现,女儿在三年前办理了几千块网贷,但利滚利越来越多,每个月都要还一大笔钱,在她死后网贷平台还显示欠款17万。

求职贷、创业贷、整容贷、佳丽贷,纷繁复杂的借贷乱象,往往与消费观念的膨胀和错乱同步,针对的多是涉世未深的学生或手头困难的无业者、小零工。

生活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,网上人均年入百万,身边的人都在晒名牌、拼账单,焦虑如影随形。

几近于无的借贷门槛,和包装成“每天只还XX元”的话术,看起来只是提前帮你获得你本该拥有的东西。

没人会告诉你确切的代价,甚至就算已经见过别人的代价,也相信自己会是那个足够冷静、会及时抽身的幸运儿。

整治校园贷的行动从未停止,可在校园之外,借贷的坑也无处不在。

租房分期付款,莫名其妙就被引导办理了借贷产品;购物买单,总有人跟你推荐“XX分期立减300元”,冲着优惠点进去注册,然后就背上了网贷订单。

无孔不入的借贷乱象,无处不在的“消费即正义”,把所有人都卷入其中。

被损毁的不只是某一个体、某一企业,而是普通人对“借贷”的信任。

03借贷人生,还是透支人生?

“为什么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要用贷款度过?”

“为什么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只能靠贷款度过?”

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。

第一个问题是种选择。超前贷款消费,本身再正常不过。

前提是,有完善合理的个人信用体制,有严格执行的市场监管条例。

现实情况中,这两者都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,可疯狂的宣传早已跑在了规则与安全的前面。

心智不够十二分坚定,都不敢说能抗住铺天盖地的“你要”“你该”“你想”,叫人义无反顾地冲进超前消费的浪潮里。

尤其是那些你够不着、但偏偏挂在门槛上的欲望,消费贷垫一垫脚,就够上了。

对借贷机构来说,贩卖轻盈的消费贷,风险小,受众多,盈利高,是门好生意。也只是一门生意。

第二个问题,是没有选择。

那些“只能靠贷款”的选项,是因为不可能存够钱、不可能负担得起、不可能凑得到。

“贷款”在这种时候不是一种消费观念,不是一种生活选择,它是没有选择。

背负房贷的人已经没有力气去问为什么,如今,连婚姻、生育、死亡,也开始成了别无选择的一部分。

贷款本身从来不是人们愤怒的真正原因。

在网络上义愤填膺的时候,大家好像都知道解决的方式是什么:

江西天价彩礼?不要用“彩礼贷”解决,先缩小男女差异,提高经济发展水平;

云南墓地太贵?不要用“墓地贷”解决,核心问题是殡葬行业去泡沫和规范化。

一旦放下键盘回到现实,面对摆在眼前的房贷、车贷,什么解决方式也没有。

热门推荐
  • 1
  • 2
  • 3
  • 4
  • 5